top of page

鼠疫重現:中國大陸疫情現況與專家分析

  • 作家相片: Unop
    Unop
  • 2019年12月1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繼非洲豬瘟之後,中國大陸已確認數起鼠疫病例,這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以下將針對鼠疫的基本知識、專家提醒及相應防範措施進行說明。


鼠疫疫情概述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在2019年9月的資料,甘肅省酒泉市確認了首例敗血性鼠疫的死亡病例。自11月12日起,中國大陸累計確診四例鼠疫病例,均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具體為錫林郭勒盟的三例和烏蘭察布市的一例。截至2019年11月29日,台灣疾管署已收集到五例鼠疫病例的資訊,其中包括兩例肺鼠疫案例和三例腺鼠疫案例,均接受了相應的隔離與治療。


疾管署的防疫措施

為了應對鼠疫疫情,疾管署已持續加強機場及港口的檢疫措施,並提醒民眾在前往內蒙古等地時應避免接觸囓齒類動物。醫療工作者也被要求提高警覺,加強病例的通報工作。


鼠疫傳播途徑及症狀

鼠疫的病原體為鼠疫桿菌,此病原透過跳蚤叮咬感染的齧齒類動物傳播至人類。若人接觸到感染病人的膿液或感染動物,亦可能導致感染。潛伏期通常為2-6天,初期會出現淋巴腺發炎、紅腫及流膿等症狀,隨後可能發燒或感到疲倦。如果未及時治療,可能會進展為敗血性鼠疫或肺鼠疫。


這兩種病症的致死率均相當高,重症患者在數天內可能會面臨死亡的風險。敗血性鼠疫會導致皮膚出現廣泛的黑斑,而肺鼠疫則引起患者的肺部發炎並伴隨嚴重的呼吸困難。


專家警示及預防建議

台北醫學大學的鄭柏青副教授指出,齧齒類動物對鼠疫有一定的免疫力,但跳蚤在感染後仍可傳播鼠疫,因此應加強環境的衛生工作及防治措施。處理感染動物屍體時,應配戴適當的防護裝備,並避免與可能帶有鼠疫的動物接觸。


診斷與治療

目前,鼠疫的診斷主要依賴顯微鏡檢查病人的膿液或痰液中的鼠疫桿菌,確診則需要培養患者體液以確認病原。治療方面,抗生素如鏈黴素、健他黴素及四環黴素等對鼠疫有效,而青黴素則未顯示療效。防範措施包括針對風險人群進行疫苗接種,但目前疫苗的保護期較短。


常見問題解答 (FAQ)

Q1: 什麼是鼠疫?

A1: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透過跳蚤叮咬感染的齧齒類動物進行傳播。

Q2: 鼠疫有哪些不同類型?

A2: 鼠疫主要分為腺鼠疫、敗血性鼠疫和肺鼠疫。肺鼠疫是最為嚴重的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

Q3: 如何預防鼠疫的感染?

A3: 避免接觸死老鼠和跳蚤,提高環境衛生,保持居住環境不得有藏匿齧齒動物的地方以及加強野外活動的防護。

Q4: 一旦感染鼠疫該如何處理?

A4: 及時就醫,接受抗生素治療及隔離,以降低死亡風險。


小結

隨著鼠疫疫情的回流,各界需對疫情高度警覺,持續追蹤疫情發展以及疫苗和治療方法的進步。早期的診斷與迅速的治療是減低死亡風險的關鍵。透過專家的建議和社會大眾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減少鼠疫的傳播和影響。

加強公共衛生教育

提升公共衛生意識是防範鼠疫及其他傳染病的重要措施。各地政府及相關單位應加強對民眾的教育宣導,讓大家了解鼠疫的傳播途徑、症狀與預防措施,以便在疫情初期快速反應並採取行動。

強化監測系統

建立更完善的監測系統以快速識別病例,並追蹤潛在的感染源。在疫情高發地區,應加強醫療人員的培訓,確保能夠迅速並準確地識別及報告疑似鼠疫病例。

合力應對鼠疫風險

各國之間需加強合作,共同分享疫情資料與防治經驗,有效應對可能的疫情擴散。此外,國際組織在加強各國公共衛生應急能力方面,也應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導。


結論

鼠疫雖然是一種可治療的傳染病,但其致死率和潛在的傳播風險不容忽視。提高社會對鼠疫的認識,加強防範措施,並確保有有效的公共衛生反應機制,是防止鼠疫擴散的關鍵。透過全球合作和集中力量對抗傳染病,我們能夠減少這一古老疾病對人類的威脅,保護社會大眾的健康。

Σχόλια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