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氣候變遷應對策略:第六次評估報告的關鍵發現與未來展望

  • 作家相片: Unop
    Unop
  • 2022年4月6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A. 介紹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2022年4月4日發布了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第三工作組報告《氣候變遷2022:氣候變遷的減緩》。該報告評估了減緩氣候變遷的科學、技術、環境、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文獻。報告涵蓋的範疇非常廣泛,包括不斷變化的國際大環境,行動者的多樣性以及減緩途徑的發展。並強調減緩、調適及發展之間的緊密關聯。報告中的新方法和分析框架的多樣性,更加強了對社會科學觀點的納入。


報告的B部分評估了近期發展與當前趨勢;C部分探討系統轉型以限制全球升溫,並提出具體的部門和系統層面的減緩方案;D部分強調減緩、調適與永續的連結;E部分則評估了政策、金融及治理在減緩氣候變遷中的重要性。


B. 最近的發展與當前趨勢

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持續上升,自2010年至2019年間年均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創下新高。2019年的全球排放量達到590(±6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較2010年增加12%、較1990年增加54%。自1990年以來,各類型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均在上升,尤其是來自化石燃料與工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幅最大。


COVID-19大流行期間,2020年上半年的二氧化碳淨排放減少,隨後年底出現反彈。然而,無法確定這波疫情對所有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體影響。2019年時,城市地區的排放顯著增加,其中34%來自能源供應,24%來自工業,22%來自農業及林業,15%來自交通運輸。


不同地區對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差異顯著。2019年,有48%的人口生活在每人排放超過6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國家,而35%的人口則生活在每人排放超過9噸的國家。雖然許多低排放國家的人口無法獲得現代能源服務,但至少有18個國家成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年以上,主要得益於能源供應去碳化和能源效率提升。


隨著科技進步,低排放技術的成本在持續下降。太陽能和風能的安裝數量大幅增加,但需要針對不同國情制定相應政策,以有效支持創新和技術擴散。數位技術雖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卻因對數位設備及服務需求增長而可能減少減緩效率。


截至2020年,已有53%以上的全球排放量受56個國家氣候專法的約束,這些法律致力於減少排放並鼓勵對低溫室氣體技術和基礎設施的投資。然而,政策的實施仍存在不均,資金的流動與《巴黎協定》的進展緩慢。


C. 系統轉型以限制全球暖化

預計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將於2025年前達到峰值,為限制升溫至1.5°C或2°C,必須在2030、2040及2050年快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若未強化至2020年底的政策,至2100年全球升溫可能達3.2°C。透過加速減碳的措施,可以達到2050年至淨零排放的行動目標。


這些過程必須涉及所有部門及所有溫室氣體的削減策略,包括向低碳能源轉型、提高能效、減少非二氧化碳排放及發展碳去除技術,以平衡難以消除的排放。這些措施不僅需要技術上的創新,還需政策支持和社會共識,以確保有效執行。


在通過的推估情境下,全球約74%的減排量需來自能源供應和需求的二氧化碳減量,其中農業林業與其他土地利用(AFOLU)部門有潛力貢獻13%。這要求減少土地利用與能源及工業的非二氧化碳排放,並需面對實施中的挑戰,如技術風險、成本及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D. 減緩、調適與永續之間的聯繫

在減緩和調適氣候變遷影響方面,公平的氣候行動對於促進永續發展至關重要。部分應對方案可在居住區、土地管理及與生態系統相關的方面提供雙重的減緩與適應之益。推動永續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設計,如綠色屋頂、城市森林及開放空間,能有效減少碳排放並改善城市的抗災能力。


然而,一些減緩方案可能增加對稀缺資源的競爭,例如土地和水資源,因此,政策間的協調、公平的夥伴關係,及不同部門間的整合,將能最大化它們的協同效應,減少權衡取捨,從而鞏固對氣候行動的支持。


E. 加強應對

有數個可行的減緩方案可以在短期內 deploy 大規模。例如太陽能、風能、城市電氣化、森林和作物管理等措施,都逐漸被觀眾所接受,且技術上可行並成本效益良好。這些方案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應用表明,推動低碳策略符合公共期望並對經濟增長有正面影響。


國際政府的合作是實現雄心勃勃的氣候減緩目標的重要推動力。透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各國得到支持以增加減緩計劃的雄心,並提升氣候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即便國與國之間仍存在落差。


常見問題 (FAQ)

問:為什麼減緩氣候變遷的行動至關重要?

答:減緩氣候變遷是預防全球變暖進一步惡化,避免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遭受不可逆損害的重要手段,並能在長期內保護自然資源和增進人類福祉。


問:哪些部門對減緩氣候變遷影響最大?

答:能源供應、工業、交通運輸及農業是主要排放來源,這些部門需優先針對減排措施進行強化。


問:現有技術能否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答:眾多低碳技術如太陽能、風能和碳捕捉技術已經成熟,能有效減少排放,前提是需透過政策獎勵和市場支持以促進廣泛應用。


問:企業如何能參與減緩氣候變遷的努力?

答:企業可以透過提升操作效率、轉向可再生能源、實施碳定價策略以及開展社會責任行動,共同參與並支持減碳目標。


問:政府在應對氣候變遷中扮演什麼角色?

答:政府應制定有力的政策法規,促進技術創新與擴散,加強國際合作,並增加公共資金投入於可持續發展項目,以實現全面的減緩效果。


結論

IPCC的報告為全球面對氣候變遷的行動提供了詳細的指導,涵蓋從科技創新到政策執行的多方面策略。當前形勢要求我們採取果斷和一致的行動,以緊急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挑戰。與此同時,社會各界必須共同合作,確保不同行業和社區能夠達成彼此協調的目標,形成強大的應對氣候變遷的凝聚力。


適應性措施與減緩策略應該被視為相互依賴的行動,因為改善韌性和適應能力將有助於減少未來的風險和成本。進一步來說,這不僅需要技術創新,還需透過教育與公眾參與來提升社會對氣候行動的認知和支持。


隨著全球對減緩氣候變遷的意識逐漸增強,各國須強化其自主國家貢獻(NDC)以更好地滿足《巴黎協定》的要求。這不僅涉及到數字的調整,更要求政府和企業在行動上攜手,明確政策方向,確保每個行動都能夠具體落地並產生實質效益。


最後,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不僅是一項環保責任,更是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促進社會公正和提高生活質量的機會。各國必須基於共享的願景和目標,加強合作並整合資源,以確保全球生態和人類未來的可持續性。這是一項亟待解決的全球挑戰,只有同心協力,才能共同創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Meta Title

氣候變遷減緩的關鍵報告與行動策略: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解讀

Meta Description

深入分析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的主要發現與未來應對氣候變遷的行動策略,探討如何透過科技創新與政策執行實現淨零排放目標。

Комментари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