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秋行軍蟲入侵 台灣應如何應對與防治?
- Unop
- 2019年6月27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背景描述:
2019年6月8日,台灣首次於苗栗發現秋行軍蟲(Fall Armyworm)幼蟲,隨後農委會於10日成立了「秋行軍蟲災害緊急應變小組」。截至6月25日,全台確診案件數已達168件,其中已執行銷毀81件、噴藥防治77件。專家對此情況做出了相應的回應,以下是詳細分析及建議:
專家意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楊平世分析
楊平世教授指出,秋行軍蟲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曾在南北美肆虐,隨後傳入非洲,接著滲透印度、南亞、東南亞及中國。今年6月上旬確認入侵台灣後,該害蟲的迅速擴散引發了廣泛關注。秋行軍蟲以其驚人的食量、強大的飛行能力及多樣的寄主植物,對農業造成的潛在威脅不容小覷。它能夠吃下多達353種植物,這讓農民們倍感擔憂。
楊教授指出,大家一直以來擔心的非洲豬瘟經過全力防堵,現在總算有所成效,但防疫工作仍要全力以赴,務必保持警惕。接下來的豬肉及其產品有機會恢復外銷,但如果非洲豬瘟再次爆發,所造成的損失將是無法估量的。
隨著秋行軍蟲的來襲,這一害蟲似乎是借助飛行和氣流入侵,但是它對於台灣的農業究竟會造成多大的威脅,我們可以透過它在非洲、印度及中國造成的損失和防治費用來得知其嚴重性。楊教授強調,面對這個來勢洶洶的害蟲,農委會及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應儘速組建跨領域團隊,包括氣象、農業及昆蟲專家,針對其遷飛路徑、危害作物、攝食偏好、生活習性、基因型、農藥篩選及抗藥性、誘引法(如性費洛蒙)、生物防治及其他可行的防治方法展開全方位的科學研究,時程至少需三年,以掌握最佳的防治策略與對策。
而隨著目前秋行軍蟲已繁衍至至少一代,對其發生和分佈的監控仍需持續進行。現階段應充分利用全台的農田改良場和各大學農學院的人力資源,進行全面監控。對於非農地的部分,行政院則應建立類似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的跨部會防治機構,以便對秋行軍蟲進行全面監測與撲殺。
應對外來種入侵的挑戰
近三十年來,雖然台灣設立了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但隨著全球化及氣候變遷影響,外來入侵種的數量與種類日益增加。民眾可自由進口經濟動植物與寵物,這可能導致管理失當,造成外來種逸出野外或故意放生的情況,轉變為危害當地生態的入侵種。像福壽螺、牛蛙、美國螯蝦等外來種,已對台灣的農業及生態環境造成了持續的影響。
由於部會之間事權不統一,問題發生時,往往需要農委會針對特定害生物編列經費,實際上這樣的努力難以徹底解決問題,造成治理的淺嘗輒止,使得入侵種的防治名單不斷增多,無形中浪費納稅人的資金。因此,楊教授建議,應在行政院下設立一個跨部會的外來種研究暨入侵種防治中心。這個機構應每年編列足夠的資金與人力,全力對抗因全球化與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各種有害生物。
這樣的研究與防治中心將能夠集中資源,整合不同領域的專家,通過科學方法來制定長期的監控與防治策略。這樣做不僅能加強對新興害蟲的快速應對能力,還能針對歷史上已經發現的入侵種進行系統性治理,避免類似秋行軍蟲的事件再次發生。此外,教育與宣導也是這一中心的重要任務,應提高社會大眾對於外來種入侵影響的認識,有助於減少外來種的引入機率。
FAQ結構:
Q1: 秋行軍蟲是什麼?
A: 秋行軍蟲是一種雜食性的害蟲,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能夠對多達353種植物造成嚴重損害,包括許多農作物。
Q2: 為何秋行軍蟲對台灣的農業造成威脅?
A: 秋行軍蟲具有強大的飛行能力和食量,被確認入侵台灣後,迅速在多個地區擴散,對農作物造成潛在威脅,可能導致農業產量下降。
Q3: 台灣目前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A: 農委會已成立專門的小組,對已確認的案件進行銷毀和噴藥防治,並呼籲進行跨領域的科學研究,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策略。
Q4: 有哪些措施可以減少外來種的入侵風險?
A: 政府應建立專門的跨部會機構,加強對外來種進口的綜合管理,同時提升民眾對於外來種和入侵生物的認識,以減少引入的機會。
結語:整體防治外來種的重要性
面對多變的氣候條件和快速變化的全球生態環境,入侵種的問題已成為各國亟待解決的困難挑戰。台灣在防治外來種方面可從這次秋行軍蟲事件中獲得重要啟示,建立一個健全的預防和反應機制至關重要。只有持續監測以及積極組織跨部門合作,台灣才能有效控制外來種的入侵,並保護自身的農業生產及生態環境。
因此,除了依賴政府機構外,農民、學者及公眾的共同參與和努力也是成功防治的關鍵。大家應攜手合作,共同為維護台灣的農業及生態安全而努力。
Meta Title: 秋行軍蟲入侵台灣:專家建議及防治措施探討
Meta Description: 2019年,秋行軍蟲首次入侵台灣,專家呼籲建立跨部會防治中心。本文分析秋行軍蟲對農業的威脅及應對措施,並探討如何減少外來種入侵對台灣生態的影響。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