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臺灣畜牧業糞尿再利用的現狀與環境影響的探討

  • 作家相片: Unop
    Unop
  • 2019年11月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背景介紹

畜牧產業在臺灣農業生產中占據重要地位,根據資料顯示,2018年其生產總值達到全部農產品生產價值的31.7%。然而,伴隨著產業發展而來的廢水、廢棄物及臭味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根據農委會的數據,2018年臺灣總共產生了2,255,423公噸禽畜糞。由於將畜牧糞尿直接排放至水中是資源錯置,因此為了應對糞尿所帶來的水污染與臭味困擾,環保署於2016年開始推行「沼液與沼渣農地肥分使用計畫」,旨在將經過厭氧消化的畜牧糞尿產生的沼渣與沼液轉化為肥料,以降低畜牧業對環境的負擔。


專家回應:沼液與沼渣的利用現況與潛在風險

2019年10月24日,由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的許正一教授表示,根據環保署的水污染防治措施,當前畜牧業者產生的污水必須經過專業處理。畜牧糞尿在進行厭氧發酵之前,會先進行固液分離,產生的固體為堆肥的來源之一;而經過厭氧發酵後產生的液體稱為沼液,固體則稱為沼渣。這一過程也屬於污水處理的一部分。厭氧發酵後,為了符合環保標準,還須進行後續的曝氣和沉澱等處理,才能將排放水送至河川。


隨著水污染法的修訂,沼渣和沼液在經過相關處理後不再直接排放至河川,而是被視為肥料使用於農田,以便進行資源的循環利用。然而,沼渣和沼液中含有的養分與潛在污染物也值得關注。過度使用這些物質可能引致土壤及水源的污染。由於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法規的存在,相關的監管機構(如農業部門及環保單位)對於避免畜牧污水污染土壤與水資源抱持高度警覺,而施用這些資源的農民也不希望此情況發生。當前,使用者施用前必須提出申請,以控制使用方式和數量。因其法律責任重大,使用者通常會避免違反法規的行為,因此也不便施用超過標準的量,導致土地不再適合農作(例如土壤鹽化的情況)。


政府監管與污染物控制

政府單位根據相關法律對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進行監控,例如重金屬、電導度和氨氮等。據了解,沼渣和沼液中主要的重金屬為銅和鋅,這些元素在達到人體毒害濃度前,會在作物中過早積累,導致產量和品質的下降。銅和鋅是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但目前包括臺灣在內的許多國家尚未制定相關的食品管制標準。需特別注意的是,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土壤中的銅和鋅可能會超過控制標準。因此,保護環境的措施不僅是為了人類健康,還需確保整體生態環境的質量。


目前已批准的施灌案例顯示,在極度保守的情況下,連續施用數百年以上才會使土壤中銅和鋅累積達到管制標準。另一個需要關注的潛在風險為抗生素的殘留。大多數國家尚未對污水、土壤和作物體內的抗生素進行嚴格管控,這些物質可能會進一步促使環境中的微生物產生抗藥性。至今,這些抗生素對人類的影響仍然難以完全評估。但由於抗生素的調查和檢測成本高昂,目前尚需更多的研究與討論來深入了解其潛在風險。


結論與未來展望

臺灣的畜牧產業在生產過程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價值,但伴隨而來的環境問題也亟需解決。沼液和沼渣的再利用為改善污染提供了新的方向,但在推動資源化的同時,必須對潛在的環境風險保持警覺。有必要透過科學研究和政策制定,進一步完善相關的環境管制標準。


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對於畜牧業的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再利用技術的提升,將會使畜牧產業能在環保和經濟間找到更好的平衡。而政府機構、專家學者和產業界的合作,對於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標準、以及進行有效的監管,將對於保護環境和保障食品安全至關重要。


常見問題 (FAQ)

Q1: 何謂沼液與沼渣?

A1: 沼液是經厭氧發酵後產生的水溶性物質,沼渣則是發酵後的固體產物,兩者可用作農田肥料。


Q2: 為何要進行糞尿資源化?

A2: 資源化旨在減少水污染和環境影響,讓畜牧糞尿得以安全轉化為可用於農田的肥料,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Q3: 政府如何監管沼液和沼渣的使用?

A3: 政府依據相關法律對沼液和沼渣的施用進行管理,使用者需獲得批准,以確保使用方法和用量不會對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Q4: 沼渣和沼液中有哪些潛在污染物?

A4: 主要的潛在污染物包括重金屬(如銅和鋅)及抗生素,其過度使用可能對土壤與水質造成影響。


Q5: 未來對抗生素的管理會有什麼變化?

A5: 隨著對抗生素問題的重視,未來可能會加強對抗生素在污水及農業土壤中的管控,並開展更多研究以評估其影響。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