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深入探討台灣地震成因:從潮汐引力到颱風影響

  • 作家相片: Unop
    Unop
  • 2019年8月29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在台灣,地震的頻繁列為大眾所關注的議題,除了人們熟知的板塊交界導致的地震活躍跟研究探討,網路上也流傳「月亮引力易導致大型地震」及「颱風可能引起地震」等資訊。我們將通過專家的解析,幫助大家澄清這些迷思。


一、白天與黑夜對地震的影響

根據統計,規模較大的地震在夜間發生的數量略高於白天,但這一數據並不顯著。小規模地震在晚上則顯示出較明顯的增加,這可能與夜間的人為噪音減少以及對小地震的偵測能能力提升有關。以1991年至2017年間的數據為基礎,雖然夜間的六級和五級地震並未顯示出明顯的發生時間趨勢,但三級以下的小地震在夜間的確顯著增多。


二、潮汐引力與地震的關聯

科學研究顯示,潮汐確實可以引起地震。許多研究已證實,環境因素如融雪、降雨,以及遠距及鄰近小地震等都可能具備類似的觸發條件。地震的發生主要是依賴斷層所承受的應力條件。當這些應力長期累積超過其限度時,便會釋放能量導致地震。潮汐作為週期性應力擾動的一種,無疑是影響地震行為的因素之一。

根據東京大學的井出哲教授的研究,潮汐變化對地震頻率的影響呈正相關,但潮汐的效果必須與其他因素進行排除比較,才能確認其在誘發地震中的角色。


三、颱風與慢地震的關係

在慢地震的相關研究中,2009年的研究利用敏感的井下應變儀偵測到的11個事件表明大氣壓力驟變與慢地震之間的相關性。然而,颱風與慢地震並不呈線性關係。基於1893個慢地震事件的分析,這些事件的確具有季節性變異,並且與降雨及潮汐相關聯。


四、何謂慢地震?

慢地震是指斷層面上以緩慢速度滑動的地震現象。與快速地震相比,慢地震的位移通常需要數小時至數天。這類地震能釋放的能量,甚至可等同於規模六的地震,但由於其業務長度大且僅伴隨微弱的地震波,無法讓人感知。

慢地震的觀測主要依賴長期的地殼變形測量(如使用GPS)和多測站的連續紀錄。


五、慢地震的風險性

由於慢地震的特性,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相對較小。科學界對慢地震和大規模地震之間的關聯保持高度興趣。一些研究顯示,至2011年日本的東北地震發生前數月,存在顯著的慢地震活動。而在台灣,慢地震活動在中央山脈南段的發生較為頻繁,目前研究表明只有少數個案如2010年甲仙地震有可能存在觸發關聯。


FAQ

Q1:台灣地震發生的時間是否受到潮汐影響?

A1:根據研究,潮汐能造成的應力擾動與部分地震發生頻率有相互關聯,但影響因素複雜,無法一概而論。


Q2:颱風會直接引起地震嗎?

A2:雖然有研究顯示颱風與慢地震有一定關聯,但并非直接因果關係。


Q3:慢地震的能量釋放跟快速地震有何不同?

A3:慢地震的能量釋放與快速地震的主要差異在於速度和時間尺度。快速地震的斷層面瞬間錯動,釋放能量通常在幾秒至幾分鐘內完成,這會產生強烈的震波,並導致地面顯著震動。而慢地震則是以較低的速度持續數小時或數天進行,造成的位移雖然能量釋放和快速地震相當,但因其漫長的過程,地震波輻射微弱,故地面並不會有明顯的感知。


六、結論

台灣的地震成因是複雜且多樣化的,不僅與地質結構有關,也受到環境及氣候因素的影響。雖然科學家們已經對多種可能的因素進行了深入探討,但這仍是個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領域。透過對慢地震及其與其他地震活動關聯的了解,能夠更好地預測和理解地震的行為,並提高民眾的防災意識。


持續關注這些現象的最新研究和發現,對於提升我們對地震的關注和應對能力,將是未來防災策略的重要一環。這不僅有助於科學界的進步,也能給社會大眾提供更全面的防災知識。


Meta Title: 深入探討台灣地震成因:潮汐引力、颱風影響與慢地震

Meta Description: 了解台灣地震的成因,從潮汐引力和颱風影響到慢地震的特性。探索這些因素如何共同影響地震活動,並提升防災意識。

Commenti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