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2021物理科學機制報告:當前狀況與未來展望
- Unop
- 2021年8月1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議題背景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2021年8月9日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中的第一份《氣候變遷2021物理科學機制》。這份報告匯集了大量科學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全面評估了氣候變遷的現狀、物理機制及未來情境推估,為氣候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
報告摘要
本次決策者摘要分為四個部分:A 當前氣候現狀、B 可能的氣候未來、C 風險評估與區域調適的氣候資訊、D 限制未來的氣候變遷。
A 當前氣候現狀
本報告提出人類活動引致氣候變遷的明確證據:
從1850年至1900年以來,人類造成的全球地表平均升溫範圍約為攝氏0.8至1.3度,最佳估計為攝氏1.07度。
人為活動對冰凍圈、上層海洋暖化及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已獲得更明確的歸因。自1970年代以來,陸地生物圈變化與全球暖化一致,皆趨向於極地轉移。
當前氣候系統的變化範圍,乃是數百年甚至數千年間所未見的:
2019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達近200萬年最高。甲烷與一氧化二氮濃度亦是過去80萬年來最高。
自1970年至今,地表升溫速度比過去2000年任何50年都快,近十年間(2011-2020)的地表溫度亦顯著上升。
人為氣候變遷已對全球各地的極端天氣事件造成影響:
自1950年以來,多數陸地區域的極端高溫與寒冷事件可歸因於人為因素;強降水事件的頻率與強度亦有所增加。
減少氣膠影響的理解對於準確估算氣候敏感度至關重要:
由於人為導致的輻射強迫力增強,氣候系統中多餘的熱能已顯著累積,加速暖化,特別是海洋。
B 可能的氣候未來
在考慮不同排放情境中,全球地表溫度將持續上升:
2040年全球地表溫度可能升高至攝氏1.5度,除非未來幾十年內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本世紀末可能超過1.5度與2度的目標。
隨著全球暖化加劇,極端事件的頻率與強度將顯著上升:
包括極端高溫、強降雨以及北極海冰的消失。南極海冰預測依然具有高度不確定性。
預計持續暖化將強化全球水循環:
包含季風降水的變異性,可能導致極端乾旱或潮濕情況。
陸地與海洋的碳匯能力預計將降低:
在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情景下,這將減緩清除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速度。
許多由過去及未來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改變,將在數百至數千年間不可逆轉。
C 風險評估與區域調適的氣候資訊
自然因素在區域層面上將調節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
雖然這些調節對於全球暖化趨勢影響不大,但卻對區域規劃至關重要。
預計每個地區將遭受日益增多的氣候影響:
同時面臨多重影響,並將隨著全球升溫擴大。
冰蓋崩塌、海洋環流驟變和複合極端事件亦是潛在的風險評估因素。
D 限制未來的氣候變遷
控制人為全球暖化至特定水平需限制二氧化碳排放:
需限制二氧化碳排放,至少須達成淨零排放,同時也必須大幅減少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快速降低甲烷排放不僅有助於減緩暖化,也能減少氣膠污染,改善空氣質量。
在低排放情境或極低排放情境下,將於短期內顯著改善溫室氣體、氣膠濃度及空氣品質:
在這些截然不同的排放情境中,全球地表溫度在約20年內將顯示出明顯的差異,但其他氣候影響因素則需更長時間才會顯現變化。
專家觀點
龔國慶教授(台灣海洋大學)
海洋中的浮游植物不僅支撐生態系的運行和魚類資源的產生,也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而調節氣候。準確量化全球海洋浮游植物對大氣二氧化碳的吸收及其向深海埋藏的能力,對於未來氣候變化的推估至關重要。同時,全球暖化導致的海洋暖化、酸化及去氧化現象亦應成為迫切研究的議題。
邱祈榮副教授(台灣大學)
IPCC第六次報告反映了由於人類無法有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二氧化碳濃度已創下歷史新高,進一步導致過去十年全球最高的升溫記錄。報告指出,如不加快步伐達成2050年的淨零排放目標,將難以避免最壞的氣候影響,而這些影響將日益加劇,包含極端降雨、乾旱等自然災害。
王寶貫教授(中央研究院)
報告強調人類活動對於全球暖化的影響日益明顯,增強的證據及不確定性的降低使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及其衝擊更具信心。我呼籲各國政府應正視並採取實際行動來應對氣候變遷和減少碳排放。
曾筱君助理教授(台灣海洋大學)
報告中C部分的風險評估與調適策略特別關鍵,它提醒我們應以地方性和區域性行動來應對氣候變遷。我們需增強本土相關研究,隨時關注氣候帶來的不同影響和挑戰。
結論
整體而言,IPCC的最新報告強調了人類需立即行動,以減緩氣候變遷與其影響。雖然報告對未來氣候變化做出了一些預測,但其強調的緊迫性意味著,我們必須採取一致的行動來達成來自國際社會的減排目標,特別是對於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以確保未來環境的穩定。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