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模組成本大幅下降的原因與台灣的挑戰
- Unop
- 2019年1月29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引言
太陽能模組在近40年內的價格驟降99%是再生能源技術中的一大成功案例。然而,究竟什麼因素促成了這一價格變化,仍需深入探討。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顯示,技術進步與政策引導是主要原因。
研究背景
根據2018年發表於《Energy Policy》期刊的研究,太陽能板的售價在2009年達到每瓦3.3美元的高峰,隨後在2013年跌破每瓦1美元,導致全球太陽能需求的爆發。以德國為例,其太陽能裝置容量已達20%,並轉向智慧型電網以提升穩定性,進一步促進電力儲存系統及多元能源創新技術的發展。
專家見解
國立台南大學的傅耀賢教授指出,儘管台灣在太陽能發電方面努力追趕國際腳步,自太陽能板售價降低以來,台灣的發展仍面臨挑戰。台灣的太陽能裝置容量約為2GW,並占台電總發電量的3-5%。然而,受限於低電價保護政策,台灣在推廣再生能源的步伐上落後於美國、日本和德國等國。
他強調,當前的國際競價已降至0.4美元/W,台灣的售價略高於國際行情。但由於過低的報價使太陽能產業面臨困境,傅教授認為太陽能板的價格很可能已達底限,再次降價將可能造成行業斷崖式退場。
總結與展望
目前,太陽能模組及其安裝成本的結構中,即使太陽能板售價下降,其他周邊成本如人工和設備的上漲將使總成本難以再降。傅教授指出,若政策繼續調降躉購費率,將會導致許多業者退出市場,形勢不容樂觀。他建議政策應朝向擴大再生能源的躉購費率,並鼓勵節能智慧電網的發展,以適應未來的供配電需求。
FAQ結構
Q1: 太陽能模組價格為何下降如此之快?
A1: 主要原因包括技術進步、政策支持以及規模經濟效益,但價格持平後的進一步下降面臨挑戰。
Q2: 台灣在太陽能發展上面臨哪些挑戰?
A2: 台灣因低電價政策與產業競爭,加上成本上升,太陽能市場的發展相對滯後,難以進入免補貼市場。
Q3: 未來台灣的太陽能市場應如何發展?
A3: 建議政策應該增加再生能源的躉購費率,鼓勵多元能源技術,以促進市場的健康成長。
Meta Title & Description
Meta Title: 太陽能模組成本下降背後的原因及台灣的挑戰
Meta Description: 探索太陽能模組價格驟降的因素,並分析台灣在再生能源發展面臨的挑戰及未來政策建議。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