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微粒的影響與健康風險:專家解析與應對措施
- Unop
- 2019年7月16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背景描述:
隨著塑膠問題的持續嚴重,討論已逐漸從塑膠碎片污染擴展至塑膠微粒對生態環境和人體的影響,各國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此議題也越來越重視。近期的研究顯示,塑膠微粒的污染問題已遍及全球,影響因素不僅限於人類用水環境,甚至透過大氣循環影響偏遠地區,如高海拔山區。
全球塑膠微粒的現狀
根據英國湖泊和河川、美國地下水以及中國長江流域和西班牙沿海的數據,塑膠微粒污染已遍及全球。本篇研究報告指出,自2017年至2018年,庇里牛斯山的高海拔地區,每平方公尺每天平均降落365個塑膠微粒。研究的第一作者,來自蘇格蘭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的博士生史提夫·艾倫(Steve Allen)表示:「在這片人跡罕至的山區發現如此多的微粒,實在令人震驚與擔憂。」
專家分析:國立陽明大學余國賓教授的見解
在探討空氣中傳播的塑膠微粒對健康的潛在危害時,余國賓教授指出,空氣中的微粒可根據顆粒大小分為可吸入性微粒、胸腔性微粒及可呼吸性微粒。
可吸入性微粒(inhalable particles):直徑在100微米以下,能夠進入呼吸系統並可能引發刺激或被吸收。
胸腔性微粒(thoracic particles):直徑在10微米以下,能穿越咽喉進入氣管與支氣管,對胸腔造成潛在危害。
可呼吸性微粒(respirable particles):直徑在4微米以下,這類微粒能到達肺泡並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因此其健康影響最大。
根據研究,塑膠微粒的直徑大多介於10至150微米之間,故鼻腔的過濾機制能有效阻止大部分微粒進入肺部。然而,塑膠微粒可能吸附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如戴奧辛、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及重金屬等,這些物質隨著微粒進入人體,有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
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見解:塑膠微粒的進入途徑
根據林嬪嬪代理所長及羅月霞助理教授的研究,塑膠微粒主要透過水和空氣進入人體。人類製造和使用的塑膠產品會通過水循環和大氣循環釋放塑膠微粒。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塑膠製品在環境影響下破裂和降解,最終形成微粒。喝飲用水和食用魚類、貝類等水產品都是人類接觸塑膠微粒的主要途徑,而空氣中的塑膠微粒則可通過呼吸進入呼吸系統。
在過去的研究中,法國山區的報導顯示,空氣中的塑膠微粒以碎片、纖維及薄膜形態出現,主要成分為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這些微粒可通過空氣飄移,距離來源城市達100公里,並能夠進入眼鼻,影響呼吸系統。
塑膠微粒的危害性
當塑膠微粒進入環境後,它們可能吸附有害化學物質。雖然目前缺乏空氣中塑膠微粒吸附有害成分的研究,但海洋中的塑膠微粒已被證實具如此現象。塑膠微粒能吸附並釋放環境中的有毒化學物質,例如多氯聯苯(PCB)、戴奧辛(Dioxin)和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PAHs)。這些化合物具有環境荷爾蒙特性,長期曝露於此類物質可能會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導致各種健康問題,包括神經、免疫和生殖系統的毒性影響,甚至可能引發癌症。
此外,塑膠材料在生產過程中可能添加的各類助劑,例如塑化劑和穩定劑,亦可能隨著微粒的生成而釋放到環境中。這些添加劑,尤其是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和雙酚A(BPA),屬於知名的內分泌干擾物,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威脅。
塑膠微粒的生物累積與影響
針對塑膠微粒與有毒物質的生物累積問題,研究顯示水中的塑膠微粒吸附的毒素,不僅會通過食物鏈進一步累積,還可能通過生物放大作用加劇其對人體的影響。水生生物在攝食含有塑膠微粒的食物時,可能將這些微粒及其吸附的毒素積累在體內。這不僅使得水中的塑膠微粒濃度上升,也是人類食用這些水生生物后的長期健康風險之一。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2016年的報告,現有證據表明,海鮮中的塑膠微粒在一定濃度下不會對人類健康造成直接威脅,但因為塑膠微粒在生物體內的潛在毒性仍需進一步研究,確保未來的飲食安全。
現有檢測方法的限制
當前檢測分析塑膠微粒的主要方法包括顯微拉曼光譜和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分析。雖然這些方法能對塑膠成分進行準確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但檢測成本高,且容易受生物樣本螢光干擾,無法普遍應用。此外,目前沒有有效的醫療檢測方法可以準確告訴人們體內含有多少數量的塑膠微粒。
結論
塑膠微粒的問題並不僅限於海洋環境,其影響至空氣及人體健康的潛在風險會隨時間推移而加劇。面對這一挑戰,研究者需持續進行深入的科學探索,以了解塑膠微粒的形成、傳播、累積及對生物體的影響。同時,提高大眾對塑膠污染的認識與關注,促進政策的改進,將是解決塑膠微粒問題的關鍵。
在面對此問題的所在,政府與相關機構必須優先考量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加強環境保護措施,並支持更多關鍵性研究,以抵御塑膠微粒對生態環境與人類健康可能造成的長期風險。
FAQ結構:
Q1: 塑膠微粒是什麼?
A: 塑膠微粒是指直徑在0.1微米至5毫米之間的塑膠顆粒,主要來自塑膠製品的破碎和降解過程,廣泛存在於水體與大氣中。
Q2: 塑膠微粒如何影響人體健康?
A: 塑膠微粒可能通過飲食或呼吸進入人體,並可能攜帶驅動有害物質,長期曝露可對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造成影響,甚至引發癌症。
Q3: 塑膠微粒會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
A: 塑膠微粒不僅污染水體和空氣,還可能被水生生物誤食並在食物鏈中累積,進一步影響生態系統的健康。這些微粒的存在可能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因為某些水生生物可能無法區分食物和塑膠微粒,從而影響其生長和繁殖。
在海洋生態系統中,塑膠微粒可被各類生物攝取,包括魚類、貝類及浮游生物等,這樣的攝食行為不僅導致這些生物體內累積有毒物質,還可能影響食物鏈的上層,如大型魚類和人類。此外,塑膠微粒本身的物理特性及其附著的有害化學物質(如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都可能對水生生物的生理機能造成損害,造成毒性反應。
如若塑膠微粒進入了土壤系統,也可能影響土壤生物,包括地衣、微生物和昆蟲等。這些微粒或可改變土壤的化學組成和結構,進而影響土壤的生產力及生態健康。
影響農業和食品安全
塑膠微粒也有可能通過水循環進入農業,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發展。使用受到塑膠污染的水源灌溉作物,可能導致作物中的塑膠微粒累積到農產品中,進而對食物安全造成威脅。這種情況在農業鏈的末端可能會影響消費者的健康,尤其是在大量消費水產品的地區,塑膠微粒的長期累積將成為需要嚴肅對待的問題。
結論
塑膠微粒的存在對環境的妨害是多方面的,且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和塑膠產品的過度使用,這一問題變得更加緊迫。因此,採取有效的減少塑膠使用的措施、提升公眾環保意識以及加強科學研究都是應對塑膠微粒危機的重要步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護地球的生態系統,確保未來環境的可持續性。
Q4: 如何減少塑膠微粒的產生?
A: 減少塑膠微粒的產生可通過減少一次性塑膠的使用、提高塑膠材料的回收率、支持可持續替代材料以及推動政策改變來實現。
Q5: 有哪些方法可以檢測水體或空氣中的塑膠微粒?
A: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顯微拉曼光譜和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分析,雖然這些技術較為精確,但成本高且受限於樣本干擾。
Q6: 我們應該如何提高對塑膠微粒問題的認識?
A: 可以通過社區活動、教育宣傳和政策倡導來提高公眾對塑膠微粒問題的意識,使更多人了解到其對環境和健康的影響。
Meta Title: 塑膠微粒對環境與健康的影響:研究與專家觀點
Meta Description: 探討塑膠微粒的全球污染現狀及其對生態和人體健康的潛在危害,專家分析塑膠微粒的來源、進入途徑及對環境的影響,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與未來研究方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