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燒與資源回收的環境影響:從節能減碳到循環經濟的深入探討
- Unop
- 2019年8月1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近年來,媒體報導指出垃圾焚燒可以產生能源,環保署也在新聞稿中強調:「垃圾焚化廠不僅能妥善處理垃圾,還可透過轉廢為能創造再生能源,為我國提供安全、穩定及可靠的替代能源,尤其在面對天然資源不足和過度依賴國外能源的現狀下。」
然而,根據《國際生命週期評估期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發表的一篇研究《Comparative LCAs for Curbside Recycling Versus Either Landfilling or Incineration with Energy Recovery》,我們發現使用生命週期評估(LCA)技術比較資源回收與垃圾轉換為能源的過程時,資源回收所節省的能源更大,對環境的負擔亦較低,特別是鋁罐和保特瓶的回收。此外,該研究還指出,雖然垃圾轉能源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似乎較少,但實際上需考量二次污染及民眾的接受度。
一、回收與焚燒的環境較量
國立宜蘭大學的張章堂教授指出,該研究提供了回收所需的能源消耗數據,顯示資源回收所節省的能源大於垃圾轉能源所產生的能源。台灣的資源回收系統已建立起來,回收物品中較具挑戰性的主要是保麗龍、燈具與廢玻璃。張教授表示,這一研究結果可作為政策制定和資源回收補助的參考,但不宜全面應用於台灣的情況。
目前,台灣的垃圾轉能源技術未能達到「零污染排放」,特別是重金屬與戴奧辛的排放問題突出。張教授提到,雖然焚化過程中產生的毒性物質如重金屬和戴奧辛,在適當操作下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非常低,致癌的機率甚至小於一百萬分之一,但仍需提升環保設備的操作和維護標準,以降低此類風險。
二、綠色設計與循環經濟的衝突
嘉南藥理大學的楊英賢教授則提到,面對有限資源和全球暖化的挑戰,環保已成為當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楊教授強調,實現有效的節能減碳與循環再利用需從生產端及消費端著手。針對生產端,許多創新之節能減碳或循環再利用的想法因缺乏充分的資訊支持,常導致誤用。而消費者缺乏清晰的環保資訊,則讓循環再利用難以落實。
為此,建立包括環境資訊的揭露機制以促進更有效的資源利用顯得尤為重要。生命週期評估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不同技術和產品之間的環境影響差異,進而推動更環保的設計。
三、垃圾處理的未來方向
對於如何有效利用資源,楊教授提到零排放的概念和綠色設計原則是當前努力的重點。焚化處理應視為一種階段性的選擇,而非最終方案。應該優先考慮延長各種材料的使用壽命,提升回收技術,以減少資源損耗和環境污染。
在談到特定材料的資源利用時,楊教授舉例說明,鋁的回收碳排放量僅為新物料的十分之一。因此,回收材料的一變更運用能顯著提升節能減碳的成果,強調了回收的價值。
四、FAQ
Q1:資源回收和垃圾轉能源的能源成本有何不同?
A1:根據研究,資源回收所節省的能源高於垃圾轉能源所產生的能源。具體而言,資源回收能有效減少採礦和生產新材料所需的能源,而垃圾轉能源過程在能量轉換和燃燒方面的效率較低,因此無法完全抵消其所消耗的能源。此外,資源回收的過程通常需要的基礎設施和技術相對簡單,能夠以較低的能源消耗完成回收任務。
Q2: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有哪些,對環境的影響如何?
A2:垃圾焚燒過程中會產生多種污染物,包括重金屬和可致癌的戴奧辛等有害物質。此外,焚燒過程中亦可能排放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氣體,這些物質對空氣品質和人體健康可能造成傷害。儘管現代焚化爐配備了高效的過濾設備,能夠減少這些污染物的排放,但還是需持續監控和改進治理技術以維持環保標準。
Q3:提升回收率的具體建議有哪些?
A3:提升回收率的建議包括:加強市民的環保教育,提高大家對資源回收重要性的認知;建立更完善的資源回收系統,增設便於民眾投放回收物的設施;倡導企業進行綠色設計,生產過程中對可回收材料的使用進行設計;以及推動政策支持和補助,激勵回收活動的參與度。
Q4:如何有效防範焚化中的污染問題?
A4:有效防範焚化中的污染問題可從多個方面著手,包括選擇高效能的設備進行垃圾焚燒、定期檢查和維護焚化爐,確保其操作正常;安裝先進的污染物控制技術,如高效能電漿處理和催化劑等;提升焚化場的監測頻率,實施自動連續監測系統,以便及時反應並處理異常情況。
五、結論
無論是垃圾焚燒還是資源回收,目標應圍繞著有效管理資源與降低環境負擔兩個核心。透過加強政策引導、提升技術水平及加強社會意識,才能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循環經濟體系。垃圾並非單一的處理問題,而是應滿足環保與資源有效利用的需求,實踐綠色設計和資源利用的最佳策略,以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
Meta Title: 比較廢棄物焚燒與資源回收的環境影響
Meta Description: 探索垃圾焚燒與資源回收的能源節省與環境影響,關注政策制定與技術提升如何推動綠色生活和可持續發展。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