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與減碳:探討各地區輻射累積效應的比較研究
- Unop

- 2019年4月1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引言
全球暖化已成為近年關注的焦點話題,各種專家學者對於如何應對氣候變遷提出不同的見解。近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發表的研究《世界相異地區輻射累積效應的趨勢》指出,越早開始減碳的地區,其抵抗暖化的成效越佳。
在探討減碳方式的同時,也必須具備相關的背景知識。例如,該研究提到的懸浮微粒是重要的空氣污染物,其實可以部分抵消溫室氣體造成的升溫現象。我們該如何在拒絕空污的同時,實現減緩地球暖化的目標?
百年的暖化數據告訴我們什麼?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的研究員丹尼爾·莫菲(Daniel Murphy)與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拉維尚卡拉(A.R. Ravishankara)教授提出了一種計算輻射累積效應的新方法。研究將全球劃分為九個地區,自1900年以來計算這些地區在氣候變遷上的長期發展。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地區的溫室氣體與懸浮微粒排放歷史模式、土地利用變化的差異,影響了各自的累計淨輻射量(net radiation)。
從這些估算中,可以觀察到幾個趨勢:
某些地區出現類似的歷史模式,例如19世紀中葉的北美與歐洲、1990至2000年的中國,這些地區的碳排放呈快速增長,且幾乎未受到管制。在這些地區,由於懸浮微粒的短期抵銷作用,溫度未見上升;但由於懸浮微粒的滯留時間較短,這樣的效果並不長久,將來懸浮微粒一旦沉降,全球暖化的速率將因此加快。
研究強調,無論在哪個地區,由於現今大氣中已累積足夠的溫室氣體,要有效緩解未來的輻射作用,需承諾減緩的量必須超過1900至2017年期間的累積數據。
減碳的挑戰與其他解決方案
研究顯示,對於改善空氣品質而減少懸浮微粒的行動,會降低這些微粒對於抵消暖化的效果。而對於氣候系統的氣溫上升,評估九大地區在減碳上的努力,應該考量每個地區開始減碳的時間,而非僅依賴累計數據來進行比較。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的教授及中央研究院的專家指出,懸浮微粒與溫室氣體的排放之間的平衡調節對於抑制氣候變化至關重要。然而,應對氣候變化的工具不僅限於懸浮微粒,陸地植物及海洋也能夠減少二氧化碳。除了減碳外,人類或許需要探索碳捕集與封存、地球工程等其他方案,積極尋找更多有效的減緩全球暖化的策略。
FAQ
1. 懸浮微粒如何影響全球暖化?
懸浮微粒能短期內部分抵消溫室氣體造成的暖化,因其在大氣中的滯留時間較短。
2. 研究如何評估各地的減碳效果?
研究考量地區開始減碳的時間與未來發展,而不僅是累計的環境數據。
3. 減少懸浮微粒的措施會對氣候產生什麼影響?
這可能會減少懸浮微粒對於暖化的抵消效果,從而加速未來的暖化趨勢。
Meta Title & Description
Meta Title: 全球暖化與減碳:各地區輻射累積效應的影響
Meta Description: 研究探討全球不同地區的輻射累積效應及其對暖化的貢獻,強調減碳時間的重要性及懸浮微粒在氣候變遷中的角色,同時提出探索其他減緩全球暖化的解決方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