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療影像技術:智慧醫療的未來與挑戰
- Unop
- 2019年4月17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引言
兩年前,政府啟動了「醫療影像專案計畫」,目前已在合作醫院中進行,首批專注於脊椎、腦部、眼睛及心律不整等科目。透過即時計算模型,這項技術可以在幾秒內自動判斷腫瘤的位置與大小,旨在縮短患者的就醫時間並減少侵入式檢查。然而,這項技術真的那麼神奇嗎?還是我們的期待過於美好?儘管AI醫療影像提供了一定的幫助,我們仍需保持謹慎的期待,不可過分樂觀。
AI醫療影像的實施與影響
隨著AI在醫學領域的創新愈發成熟,全台醫院正積極準備迎接智慧醫療的時代。其中,醫療影像識別的應用尤為吸引關注。科技部自2017年起每年投入8000萬元推動「醫療影像專案計畫」,與臺灣大學、台北醫學大學及台北榮民總醫院(榮總)合作,建立台灣首個醫療影像標註資料庫。榮總計劃於2019年第1、2季開設AI門診,以提升醫療效率。截至目前,該資料庫已建置46,450個案例,包括心臟冠狀動脈疾病、腦轉移瘤等15項影像資料,這些數據將用於訓練AI,開發自動分析程式,以提升判讀的一致性和精準度,縮短患者就醫的等待時間。
榮總同時也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AILabs)」合作,推出全球首套臨床AI腦瘤自動判讀系統DeepMets,該系統已在放射線部正式試用。該系統的資料庫由多名醫師共同標註數百個病例,並透過近千個MRI影像的學習,不斷修正AI模型參數,最終實現了在臨床上的實際應用。這意味著當醫師使用醫療影像擷取與傳輸系統(PACS)判讀MRI時,可以一鍵將影像傳送至DeepMets,幾秒內就能自動判斷腫瘤的位置與大小,結果迅速回傳給醫生,顯著縮短判讀時間。
AI應用的挑戰與思考
AI與醫學的結合為診斷過程帶來了多種可能性,尤其在影像診斷和病理切片判讀等客觀數據密集型應用中,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然而,專家提醒,即使AI醫療影像擁有眾多優勢,病患仍需明白醫學中的不確定性,AI的判讀結果並不代表絕對正確。AI僅可視作醫療決策的參考依據,病患應主動了解自己的處方與處置,並參與醫療決策,以便醫師能充分評估AI技術的可行性。
此外,醫師對於AI的使用也存在合理的疑慮。例如,在不同年齡段的患者中診斷相同病症時,可能會給出不同的處置建議。如果將這些差異餵給AI,會不會產生學習偏誤?這些問題需在實施前排除,以增加醫師對AI輔助的信心。
FAQ
1. AI醫療影像技術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AI醫療影像技術旨在自動分析醫療影像,以快速判斷腫瘤的位置及大小,從而提升醫療效率並縮短病人的就醫時間。
2. 醫生如何看待AI在醫療中的應用?
醫師普遍認為AI是一個有價值的輔助工具,能夠提高診斷的精準度,但他們同時也強調醫學的預測性及存在的不確定性。
3. 病患在使用AI技術時應如何參與?
病患應了解自己所接受的處方或處置,並積極參與醫療決策,以便醫師能夠充分評估AI技術的可行性及其適用性。
4. AI技術是否會完全取代傳統的醫療判斷?
不會。AI技術主要作為醫療決策的參考依據,最終的決策仍需醫師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判斷。
Meta Title & Description
Meta Title: AI醫療影像技術:未來醫療的革命與挑戰
Meta Description: 探討AI醫療影像技術如何自動判斷腫瘤位置與大小,提升醫療效率及診斷準確性。同時分析醫生和病患對這項技術的看法及未來的挑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