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加劇,氣候科學家不排除6級颶風出現可能
- Unop
- 2024年2月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在過去的五十多年裡,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使用薩菲爾-辛普森風速等級來傳達財產損失風險,這一等級將颶風標記為從一類颶風(風速74到95英里每小時)到五類颶風(風速158英里每小時或更高)的範圍。
然而,隨著海洋溫度的上升導致越來越強烈和破壞性的颶風,來自洛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氣候科學家Michael Wehner與First Street Foundation的James Kossin開始思考,這一開放式的五類颶風是否足以在變暖的氣候中有效傳達颶風損害的風險。因此,他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在該文中他們還提出了一個假設的六類颶風,以納入風速超過192英里每小時的風暴。
“我們的動機是重新考慮薩菲爾-辛普森等級的開放性如何導致風險的低估,尤其是在變暖的世界中這種低估會變得越來越成問題,”Wehner說,他的職業生涯專注於研究氣候變化中極端天氣事件的行為,以及人類影響對個別事件的貢獻程度。
根據Wehner的說法,人為的全球變暖顯著提高了颶風、熱帶氣旋和颱風形成和傳播區域的海面和對流層空氣溫度,為風暴強化提供了額外的熱能。當研究團隊對1980年至2021年期間的颶風歷史數據進行分析時,他們發現有五場風暴如果按現在的標準分類,將被歸類為六類颶風,而這些風暴全部發生在記錄的最後九年中。通過觀察較低類別風暴之間擴展的風速範圍,他們確定了五類颶風的假設上限。
這項研究的結果呼籲科學界和政策制定者重新思考如何有效地評估颶風風險,以應對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挑戰。
颶風、熱帶風暴和颱風本質上是同一氣象現象;它們名稱的不同僅僅是地理上的差異:北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的風暴稱為颶風,西北太平洋的事件稱為颱風,而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現象則称为熱帶氣旋。
除了研究過去的颶風活動,研究人員還分析了模擬數據,以探索氣候變暖將如何影響颶風的加強。他們的模型顯示,當全球變暖達到工業化前水平上升2攝氏度時,六類風暴的風險在菲律賓附近將增加多達50%,而在墨西哥灣的風險則翻倍,並且這些風暴的最高風險區域位於東南亞、菲律賓和墨西哥灣。
“即使在巴黎協定設定的相對低的全球變暖目標下,該協定旨在將全球變暖限制在本世紀末之前工業化溫度上升1.5°C,這些模擬中六類風暴的增加機率也相當可觀,”Wehner表示。
“熱帶氣旋風險的傳遞是一個非常活躍的話題,並且需要改變傳遞方式,以更好地告知公眾內陸洪水和風暴潮等現象,而這些現象與基於風速的等級關係不大。雖然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速等級上增加第六類不會解決這個問題,但它可以提高人們對由於全球變暖而導致的重大颶風風險增加的認識,”Kossin指出。“我們的結果並不是要提議改變這一等級,而是希望喚起人們對目前被標定為五類颶風的風暴所帶來的風險已經增加,並且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將持續增加的意識。”
📢 部分資料參考自美國能源部與美國NSO團隊—立即聯繫我們!
Forestzone Tech 提供: ✅ 最新產業趨勢報告與技術分析 ✅ 合作機會 ✅ 專家諮詢與技術轉介/材料媒合 📩 每月限額制,立即預約諮詢!
Comments